1958年出生,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,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。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,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第十三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考察队员,理学博士、博士后。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研究。
主要研究情况:
1992-1994年提出并主持实施“湖区水上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”,开创我国湖区水上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的先例、并由生产单位推广采用。
1994-1996年提出并主持实施“高山区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”,开创我国高山区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的先例、并由生产单位推广采用。有关部门的评价是:“该方法已形成了工效显著的生产能力和简明实用的生产方式,为我国南方广大山区开辟了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,创造出了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。”
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发现“强震前重力短临扰动”现象,已引起我国地震学家的高度关注。
1996年起研究建立地球重力学的“参数椭球理论”:提出“参数椭球概念”、“准等位概念”和“重力聚点概念”,导出“参数椭球表面的重力封闭公式”、证明参数椭球与麦克劳林椭球的数学关系,给出参数椭球的“密度分布定理”、“物质流动定理”和“重力聚点定理”。
1998年起研究建立地球重力学的“纬向密度理论”:提出“纬向密度概念”、“密度扁率概念”和“似水准椭球概念”,导出“地球纬向正常密度函数”和“地幔纬向正常密度函数”,提出“地球纬向正常密度假说”和“板块运动的地球重力学机制”。
2000-2002年主编《系列世界地图》,提出“纬线世界地图概念”、“双经双纬概念”和“广义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方法”
|